# 沈 平
1947 年出生于北京,安徽合肥人。1960 年 在上海卢湾区少年宫学习绘 画,启蒙老师为赵炳富。1965-1973 年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俱 乐部美术员。1974-1975 年 在浙江美术学院进修学 习。受教于顾生岳、徐永祥和吴国亭教授。1980 年 到香港定居。1987 年 至今主持心源画廊,举办中国 画 水彩画、版画展览 20 余次;主持
艺术简表
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编辑出版画册 150 余种。
1992 年 水彩画《藏族女孩》入选 “92 全国水彩画大展”。
1994 年 水彩画《帕米尔姐弟》入选 “第八届全国美术作品展”; 国画《坐 禅图》入选 “94 香港当代双年展”, 被 香港艺术馆收藏。
1995 年 水彩画《帕米尔的黄昏》入选 “95 全国水彩画大展”。
1998 年 国画《香江鱼趣》入选 “首届 世界华人书画展”, 被中国艺术研究院收藏;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出版《造 化・心源・沈平画集》。
1999 年 在香港举办 “中国情怀 —— 沈平 画展”。举办 “浪漫丝路 —— 沈平画展”, 并由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出版《浪漫 丝路・沈平画集》 水彩画《铜锣湾船 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2000 年 水彩画《夕照铜锣湾》入选 “第五届全国水彩・粉画展”。担任香港 水彩画研究会会长,策划 “香港,HONG KONG 水彩画邀请展” 和 “新世 纪香港 - 上海水彩画联展”。担任《香 港水彩》杂志主编。编辑出版两期 《香港水彩》杂志。
2001 年 在香港举办 “沈平水彩画展”。担任 “香港书画大汇展” 顾问。主编有 500 余名香港视觉工作者和 100 多个艺 术团体资料的《香港视觉艺术工作者 指南 2001》。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出 版《乡土香港・沈平水彩画集》和《黑 白香港・沈平钢笔画集》。在日本东京 茶坊画廊举办 “江南 —— 沈平画展”。
2002 年 参与策划 “湾仔风情水彩画 展”。
2003 年应邀赴北京参加中国美术家协 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水彩画《大 澳的正午》《沙田排头村》等 23 件作 品被香港艺术馆收藏。国画《众生》
l 入选 “2003 年香港艺术双年展” 并被香 港艺术馆收藏。水彩画《铜锣湾波斯 富街》入选 “全国首届小幅水彩画作品 展” 并获优秀奖。
2004 年 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出版《沈 平水彩作品》。组织举办 “香港水彩画 研究 2004 年作品展”。
2005 年 策划 80 位香港画家参加的 “香 港首届小幅油画展”, 并出版画册。
2006 年 策划举办 “城市・蜕变 -- 上 海、深圳、香港水彩画联展”。香港亚 洲电视台播出《文化风情》, 由主持
人王明青采访沈平。主编有 600 名
港视觉工作者资料的《香港视觉工作 者指南 2006》。香港心源美术出版社 出版《家园 —— 沈平水彩作品》
2007 年 参与策划 “海峡两岸四地水彩 画作品邀请展”。接受香港《领袖人 物》杂志采访,接受上海《新民晚报》香港回归 10 周年专辑采访。
2008 年 策划 “水韵彩律 —— 香港水彩画 家邀请展”。参与策划 “具象 + 抽象 -- 香港油画、水彩、版画作品展”。
2009 年 参与策划 “香港风华” 香港画家
2010 年 参与策划 “深港双城水彩画 展”。
2012 年 水彩《大澳》《水果档》获香 港政府规划署选用,并制作明信片在 香港城市规划馆开幕期间派送给市 民。作品《上海弄堂》入选 “第二届上 海朱家角国际水彩画双年展”。
2013 年 参加东莞市莞城美术馆举办的 “港、澳、台水彩邀请展”。
2020 年 作品《维港之夜 - 1》入选 “2020 深圳美术馆当代艺术展”。
# 华灯初上 19×39㎝ 水彩 2020
# 小巷春秋 28×38㎝ 水彩 2020
# 山西民居 38×28㎝ 水彩 2019
# 果栏深处 38×28㎝ 水彩 2020
# 香港之夜 NO.1 19×39㎝ 水彩 2020
# 香港之夜 NO.3 14×39㎝ 水彩 2021
# 澳门小巷 28×38 cm 水彩 2020
# 油麻地沧桑果栏 28 x 38 cm 水彩 2017
# 港岛炮台山木星街 38 x 56 cm 水彩 2017
# 旺角的老街 56 x 38 cm 水彩 2010
情满香江 —— 读沈平的水彩画
谈起香港的水彩画家,总不免要和一个人联系 起来,那就是沈平先生。沈平是香港知名的水 彩画家,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但凡内地来香港出 差的水彩画家,几乎没有不拜访他的,这一切 都因为他 特殊的身份,不仅水彩画的很好,待 人非常和善,还担任香港水彩画研究会会长。其实沈先生并不是地道的香港原住民,提 起他的身世颇有些神秘感,据说 祖籍安徽早 年大部分时间在内地成长起来,先后在上海、 新疆、杭州等地学习和工作过。沈平先生的 速写功力深厚,1974 年曾经在原浙江美术学 院跟随 顾生岳、徐永祥、吴国亭等教授学习 素描及连环画、版画打下了坚实的造型 基 础。后来因为家庭原因从新疆移居香 港到香 港后才开始研习水彩,但他的名字在中国水彩 界耳熟能详,还是因为在国内的很多重要水彩 展览活动中,几乎都能看到他的名字,因此,他 在内地的知名度要远远高于在香港。
沈平先生为人低调谦和,秉性善良,结交甚广,在水彩圈认识他的人要远比他认识的人多。不少朋友都说他像邻家大哥,第一面就让人有 似曾相识的感觉,我觉得他应该是国内水彩界 人缘最好的。我和沈先生也是忘年之交在国 内一次重要学术活动中相识,我去拜访他,他 笑眯眯的神情给人一种信任感,让我们之间初 次的谈话就变得非常轻松。后来我们又一起 参加了很多写生活动,我去过香港几次,他也 来过几次西安,我们便成了无话不谈的老朋 友。本来早就答应帮他写一篇文章,无奈文笔 太差,一时不知从何写起就一直没有动笔。这一晃好几年又过去了,这次无论如何是推不 过去了。常言道:文如其人,画如其人。沈平 先生总是低调做事,低调做人,低调作画。他 的作品一如他的人品深沉、大气、简洁、生 动平凡的生活场景在他的画里总是充满了生 活气息,那种鲜活的气息扑面而来,从无拖泥带水之感。纵观沈平的水彩画,有三个特点用 情、用心、用功。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生活的 热爱,对美好事物的歌颂,常怀感恩之心满满的正能量。在他的作品中情之所在,笔之所至,充满了艺术的想象力和构思,正如《文心雕龙》所言:“登山则 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这种情思加上他 老道的水彩功夫,使他在处理各种题材时显得 游刃有余。他热爱香港,他笔下的香港丰富多 变上环 和麻油地那些老旧的楼房,铜锣湾避 风塘的小渔船、旺角大街上的双层巴士、大 澳渔村的铁皮屋、背街小巷的杂货店、风光 旖旎的维多利亚港湾,人头攒动的交易市场等 等,香港的一草一木在他的画笔下饱含深情,熠熠生辉,一切都充满了诗意画意和生活情趣。
沈平先生作画很用心,他的作品绝不是照抄信 手拈来的照片素材,看似随意的风景其实在现 实生活中难以找到,那是画家对生活的感悟和 高度提炼。他的作品吸收油画的色彩、版画 的构图和中 国画的笔法,气韵生动,色彩悅目,笔法凝练,极具中国艺术精神。他笔下所呈 现给观众的尽是生活中最美好的一面,即便是 那些艰难生活的市井小人物,也个个形象鲜活,呼之欲出。一个优秀的画家总是那么用功,沈平 先生的用功程度超出了我的想象,他总 是行色匆匆,下乡采风拍照老追不上他 的步 伐,画册也一本一本的出。记得那一年我应邀 去了他的画室,房间里四处堆满了他的画作,每一摞都超过一尺高,真的让人惊讶!我说在 内地按照这个年纪,该是逛公园遛狗安享晚年 ˙的闲暇时光了,他听完后嘿嘿一笑,说一个画 家没有作品哪行呢!是的没错,没有作品哪行 呢!沈平先生对祖国大陆怀有深厚的情感祖 国的大好河山常常会激起他浓厚的创作兴趣,尤其是对于他曾经生活过十七年的新疆感情 尤甚。他的足迹从西部新疆天山牧场到东南 海岛 渔村,从北方塞外风景,到西南民族风情,无不囊括在他的作品中。沈平的水彩不求巨 大的叙事,但求现实生活中点滴的溫馨,像一 杯珍藏许久的年份红酒,越品越有味道。
沈平先生的艺术是深沉博大的,于平凡中见真 性情,如今年过七旬的他仍然笔耕不辍,他没 有觉得自己有多老,他身体健康,浑身散发着 年轻人一样的朝 气,平时除了画水彩外还会创 作一些水 墨作品,他的艺术在不断探索中前 行,作为老朋友,我相信沈平先生的水彩艺术 会走的更高、更远。
宋清 2022 年
# 维港系列 NO.1 19×28㎝ 丙烯 2023
# 维港之夜 NO.2 40×60㎝ 丙烯 2020
# 维港系列 NO.3 19×28㎝ 丙烯 2023
# 维港系列 NO.4 19×28㎝ 丙烯 2023
# 维港系列 NO.5 28×19㎝ 丙烯 2023
# 维港系列 NO.6 28×19㎝ 丙烯 2023
# 维港之夜 NO.7 19×28㎝ 丙烯 2020
# 维港系列 NO.8 19×28㎝ 丙烯 2023
# 维港系列 NO.9 19×28㎝ 丙烯 2023
# 维港系列 NO.10 19×28㎝ 丙烯 2023
# 沈平自述
沈平 | 文
每人都有一个 “故乡”,而我总觉得,我的 “故乡” 可不止一个;原籍安徽合肥,虽没有生活过,可却是我的祖籍,是我父辈、祖辈生活过的地方,所以不能把她放置一边;上海是我求学、生活、长大的地方,父母养育、学画启蒙…… 更是我无法忘记的地方;至于我 15 岁奔赴的第一个工作地 —— 新疆乌鲁木齐,更令人难忘,在那里的十七年,我经受了有着军队传统的新疆生产兵团的生活磨练,当然也免不了十年间 “史无前例”“触及灵魂” 的文化大革命给我和所有中国人所带来的心灵冲击;最后的归宿地自然是香港了,屈指数来,我和家人在此地已生活了 35 个年头,而且,我们再也不会迁移出这块可爱的地方了。
八十年代初期,我和妻子从遥远的中国西部城市乌鲁木齐来到了这个完全陌生的城市,满目所瞩,高楼林立,车水马龙,物质丰富,繁华文明,与当时中国内地刚经历过文革摧残、满目苍夷、百废待兴的局面简直是天差地别,两个世界。面对着这个花花世界,除了好奇、新鲜的感受和因呼吸到自由的空气而产生的欢愉外,剩下的就是对今后生活、经济来源以及前途的恐惧,不安和疑虑了。然而,这个社会是如此的大度和宽容,并不是人们说的那样没有人情味儿,它无私而热情地接纳了我们,还有很多新知旧友,他们的真诚帮助和充分理解,使我们很快地与当时从内地移居香港的人们一样,扎下根基,开始了新的生活。
这三十五年来,我们目睹着这个都市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也见证了回归和交接的过程,更置身其间,亲身体验了适应这个社会过程的痛苦和喜悦。以往,在内地 (其实是西北边疆) 工作和生活的艰辛锻炼使我和妻子有着克服任何艰难和困苦的意志;父母师长,亲朋好友们的殷切期望和谆谆嘱托则成了我们奋斗的动力。三十多年来,我画过连环画,给报纸画漫画、做过广告公司的经理,也参与过兴建深圳锦绣中华、中国民俗文化村和世界之窗的筹备宣传工作,也办过画廊和岀版社,编过画册,编过杂志,现在是绘画课程的导师,也是一名职业画家…… 这段经历中有过挫折,也有过成功,自以为欣慰的是,我没有因为困难而沉沦和沮丧,而且勤奋工作,努力争取,为这个城市的繁荣,为自己的事业付出全部的心力。
无疑,香港是一个可爱的城市,她有着太多令人难忘和赞美的地方,短短百年间,从一个小渔村,居然能跻身于国际大都市的行列,举世瞩目,这不能不说一个奇迹神话。这二十多年来,我们从初步了解到熟悉,从熟悉到喜爱,一直到完全融合和习惯于这个社会。
我喜欢上环和油麻地一些旧式的楼宇街道和残存的气息风貌;也中意离岛长洲、坪洲那与世无争、朴实无华的乡土氛围;被誉为 “东方威尼斯” 的大澳令人流连忘返;而清拆前的钻石山大磡村促使我赶快去采风速写。我曾工作过十多年的中环地区那耸入云天的高层建筑匆忙上下班的文员使我感受到现代都市的节奏;而新的志莲净苑又让我体会到洗尽铅华、优雅脱俗的髙尚境界,新界那广阔的农田渔塘一直吸引着我去写生刻画,而家居附近的铜锣湾避风塘的渔家,更成为我三番五次表现的对象…… 我穿街走巷,四围捕捉这些富于本土 (乡土) 特色的片鳞羽光,也一直在琢磨着用什么手段和技法去将她们体现在画面上。当然我自知志大才疏,技艺也不高明,但我确是怀着一种冲动和诚意去描绘这片我心目中的 “乡土” 的。这些年来,画了不少这方面的作品有一些是较认真的大幅作品,也有一些作品是和同学们在一起画的即兴之作,翻阅之间,顿感汗颜只觉手拙而不能反映香港美好之万一。
我爱香港,也爱新疆,回望天山带给我十七年生活的磨练,带给我的一切,我充满了由衷的感恩之情,我会永远地用画笔描绘这祖国最壮丽,最可爱的地方。我同样地也爱香港,她无私,敞开宽广的怀抱,接纳我这个异乡人落户安家在此地,使我能和千千万万个内地来的人们靠自己的双手生活、工作、创作,这三十五年来,我们得到的太多太多。是我们更应感恩的地方,也是一个永远值得我用画笔,去记录表现和抒发情感的永恒题材。我愿与其他画家永远共同为之努力。
图文由画家本人提供